- 发布日期:2025-02-05 09:14 点击次数:111
秦汉以降,皇帝巡边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活动,为古代国家巩固中央集权以及消弭外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至唐初,统治者继续沿用巡边作为维护国家安全、解决中外矛盾的手段,边地巡幸以及赴边亲征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具体实践。
然而,唐代皇帝巡边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唐前期并未得到持续的开展。到了安史之乱后,由于唐朝国力的衰弱,唐代的皇帝巡边也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唐前期皇帝的巡边
唐朝立国之初,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周边形势,为了处理外部危机、调和中外关系,唐太宗李世民曾先后两次亲巡边境,使得唐朝在建国之初得到了较为稳定的发展。
唐太宗亲征辽东 贞观十七年九月,新罗国遭受高丽与百济的入侵,于是向唐朝请求援助。到了贞观十八年二月,李唐派往高丽的使者回朝,奏称高丽拒不从命,仍执意对新罗用兵。这使得本想和平解决此事的唐太宗大为震怒,他认为此前“盖苏文弑其君,贼其大臣,残虐其民”,已经罪不容诛,如今又违抗李唐的诏令,故“不可以不讨”。当时众大臣对唐太宗亲征多持反对意见,担心唐太宗此行恐覆隋炀帝之辙,但唐太宗力排众议,坚持“巡幸幽、蓟,问罪辽、碣”。
贞观十九年(645)二月,诸事具备的唐太宗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巡边亲征之行。根据史料记载,唐太宗亲征辽东之行的行程大致如下:
三月八日,唐太宗到达定州,并在这里修整多日。三月二十四日,唐太宗出发前往幽州。四月六日,唐太宗率军于幽州进行誓师,以此鼓舞士气。四月二十日,唐太宗抵达北平,而此时李勣、李道宗等人已经率先攻下了盖牟城,俘获不计其数。五月十日,唐太宗渡过辽水。五月十七日,唐太宗亲自督战攻下辽东城,并继续率军向前进发。六月二十日,唐太宗抵达安市城,后在李勣的建议下,唐太宗决定率先攻取此城。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安市城易守难攻,在前后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唐军付出了巨大伤亡都未能攻破此城。时值初秋,天气渐冷,唐军的供给也逐步匮乏,因此在是年九月十八日,唐太宗无奈下令班师。九月二十一日,唐太宗再次渡过辽水,与来时饱含凌云壮志的心态相比,这一次则是满含失落的离开。
通过对唐太宗亲征辽东一事的梳理可以看出,唐太宗此行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巡边,即唐太宗所谓的“巡幸幽、冀”。在这一过程中,太宗曾先后开展幽州誓师、安抚契丹部落等政治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鼓舞了唐军在战前的士气,加强了唐朝在东北地区的控制与威望,并为唐太宗亲征营造了有利的政治氛围。
第二阶段则是亲征,即唐太宗所谓的“问罪辽、碣”。辽东一役,唐军损失惨重且未取得完全胜利,但在交战之初,唐军连下数城,还是给予了高丽一定程度的打击,遏制了其发展与扩张。与此同时,唐太宗在战后还强制迁徙大量的高丽人口到内地,据学者考证,这些人口的数量保守估计在二十四万左右 。大量人口的迁入,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迁入地区的开发,并促进了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
唐太宗亲巡碛北
贞观二十年六月,唐军对频频入侵边境的薛延陀多弥可汗部进行围剿,最终多弥可汗败死,其部落百姓在新可汗咄摩支带领下,逃至郁督军山之北,并企图长居于此。
然而薛延陀的不请自来却受到了九姓敕勒的联合抵制,他们深知薛延陀的贪婪狡诈,所以在得知其定居的意图后惊恐不已,纷纷向唐廷请求援助。唐太宗得知此事后,便令李勣“将二百骑便发突厥兵”,使其前往协助敕勒诸部抵御薛延陀。
而就在李勣出发不久,唐太宗又亲下诏书云: 契苾送款来降,其馀相率归附。惟仆骨、同罗,犹怀假息。……今不乘机,恐贻后悔,故欲暂往灵州,亲自招抚。 称契苾部落表达愿意归降的诚意,其余敕勒诸部也相继归附,但还有仆骨、同罗两部落犹豫未定,仍抱有苟延残喘的态势。
唐太宗认为若不趁此时将其收服,恐会错失良机,于是决定亲自前往灵州对敕勒诸部进行招抚。但是唐太宗在宣布巡边的诏令后,并没有立即动身,而是为自己的亲巡事先进行了以下准备:
其一,平定碛北凶乱,为巡边之行清除安全隐患。贞观二十年六月,在唐太宗下诏巡边不久,李勣便率军于郁督军山大破薛延陀,走投无路的咄摩支可汗最终选择归降唐朝并到长安任职。
从表面上看,咄摩支的归降表明碛北地区的乱象得到了初步解决,而将此事与唐太宗巡边进行联系,可以说这也为唐太宗出巡提前清除了安全隐患。
贞观二十年八月,唐太宗在巡边前又派遣江夏王李道宗带兵前往碛北,使其再次为自己的巡边之行扫清阻碍。李道宗到达碛北后,与薛延陀阿波达部交战,使得阿波达军队伤亡惨重,逃奔几百余里。随后李道宗、代州都督薛万彻又各自“遣使招谕敕勒诸部”,各部落酋长大喜过望,“顿首请入朝”
综合来看,在唐朝政府这一系列的举措下,碛北地区逐步恢复了和平安宁的景象,形势一片大好,这也保证了唐太宗巡边时的人身安全,为唐太宗巡边创造了重要前提。
其二,令太子李治监国,解决巡边的后顾之忧。唐太宗原意是令太子李治跟随自己一同前往,但太子詹事张行成却提议让太子留在京师监国,以此“接对百寮,决断庶务,明习政理” ,唐太宗认为张行成的提议确为妥当,便使太子留在京师暂掌军国重事。
事实上,张行成作为东宫属官,先前就曾协助太子于定州监国,此次他又奏请太子留在京师,除了他本人对国事的建议外,这其中更大可能是太子李治本人的意愿。因为自贞观十九年开始,唐太宗的身体状况就开始频频出现问题,其在亲巡诏书中也提到自己“积疾累时,今尚虚惙”。
站在太子李治的角度来看,唐太宗此次北塞之行充满着不确定的因素,假如真的在巡边途中遭遇意外,那么自己留在京师无疑是最为正确的作法,因此他才会放弃陪同唐太宗巡边,选择留在京师以备不虞。
贞观二十年八月十日,做好充足准备的唐太宗从长安出发,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巡边之行。关于唐太宗巡边的行程,《旧唐书》《新唐书》以及《资治通鉴》等文献均有一些简要的记载,综合来看,其行程大致如下:
八月十一日,唐太宗到达泾阳,在这里接见回纥、仆骨等十一姓使者,这些使者纷纷痛诉薛延陀的暴虐无道,并表示愿归李唐、置汉官。唐太宗在看到十一姓的表态后十分高兴,于八月十二日大宴群使,并赏赐其官爵以示恩宠。八月十三日,唐太宗到达汉代的甘泉宫故地,因铁勒等部“请同编列,并为州郡” ,唐太宗认为这是自古未有的大事,于是下诏告庙祭天。八月二十一日,至泾州,赏赐给当地的年老孤寡者粮食和布帛。八月二十七日,唐太宗一行离开陇山关行至西瓦亭,在这里观览马匹蓄养事宜。九月初,唐太宗到达目的地灵州。九月十五日,敕勒诸部数千名使者云集灵州拜见唐太宗,并表示愿意世代臣服李唐,死无所恨,这也象征着唐太宗顺利达成了此次巡边的目的。随后唐太宗接受了群臣的请求,于灵州刻石记功而返,最终于贞观二十年十月二十七日抵达长安。
从唐太宗巡边的行程来看,其于长安抵达灵州,是从贞观二十年的八月十日到贞观二十年的九月初,历时大致一个月。而唐太宗返程则是从贞观二十年的九月十五日到贞观二十年的十月二十七日,历时一个半月,比去时多出了半个月的时间,并且唐太宗在前往灵州的途中有着多次政治活动,定会延迟其抵达灵州的时间。
因此按照正常的逻辑来讲,唐太宗返程比去程多出了比半个月还要久的时间,那么究竟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由于史料的空缺,各类史书对唐太宗从灵州返回长安的记载均未提及,因此很难有可靠的推论,不过按照一些学者的观点,认为唐太宗在返程中并未按照来时的路线,而是选择从灵州继续北上,渡过黄河抵达阴山附近,在这里实地考察漠北地区羁縻都督府的设置,因此才会耽搁多日。
但无论事实如何,唐太宗人生中的第二次巡边无疑是极为成功的,他通过对敕勒诸部的招降,并采取收附人口、制置州郡等措施,从根源上解决了碛北地区的长期乱象,加强了唐朝政府在碛北地区的威望与控制力,并为唐朝在立国初前期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结语
唐前期唐太宗的两次巡边亲征,各有其独特的历史意义与影响。亲征辽东虽未取得完全胜利,却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高丽的扩张,促进了民族融合;亲巡碛北则成功招抚敕勒诸部,解决了碛北长期的乱象,加强了唐朝在该地区的威望与控制。
这两次巡边不仅展现了唐太宗维护国家安全、解决中外矛盾的决心与魄力,也体现出唐朝在立国初期积极应对复杂周边形势的策略。
然而,唐前期皇帝巡边受各种因素影响未能持续开展,安史之乱后,随着唐朝国力的衰弱,皇帝巡边又产生新变化。
但唐前期的巡边活动,作为唐朝对外关系与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深深烙印在历史长河中。